大学生社会观察导航第十四期

时间:2012-10-11浏览:661设置

 

江苏大学生社会观察
 
2012年第3期
(总第14期)
江苏省学生联合会秘书处编                 2012年9月
 
 

 

从“最美”的人与事,看社会正能量
 
编者按:从“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到“最美司机”吴斌,从拦火车的“最美农妇”到“最美婆婆”陈贤妹,从“最美警卫战士”高铁成到“最美高富帅”周江疆……近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接连出现的好人好事,让人们深深感到了“正能量”带来的感动和对心灵的冲击,社会中向善的力量一次次被激发。伴随着“最美”一词的流行,各地也纷纷开展关于“最美”的评选,比如“寻找身边‘最美’的人”、“让‘最美’感动你我他”等等。一些地方为了追赶“最美”的潮流,没有“最美”就去塑造“最美”,包装“最美”。贾樟柯、曹林等一些知名人士和媒体人就表示了对“正能量”一词的反思和疏离,说屡屡用“最美”去赞美,折射了社会对于好人好事的苍白反应和机械理解,是一种矫情、敷衍甚至“道德浮夸”。
关于“最美”、关于正能量,你是如何看待的?
 


【我看“最美”与正能量】
 
沈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2009级图书馆学班: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曾说,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近来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无一不包含着动人的情愫,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心灵。不可否认这些道德上的善的言行是社会的正能量,但“最美”的人与事之所以每每给我们带来感动与冲击,似乎也折射出了整个社会偏于冷漠的大环境。试想如果人人都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带着善意行走,为社会着上温暖的底色,让好人好事成为一种习惯与常态,这样我们的心灵每时每刻都是感动和充满责任感的。青年人是社会的顶梁柱,这样的责任感更应当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真正为社会的和谐美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杨洋,中国矿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建研11-7班:
我觉得,通过挖掘“最”字的潜力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上促动国民,在一定时间或空间里激发国人对于“最美”、“最好”的追求实乃一种向上的社会发展原动力。正是有这么一批肩负着正确舆论引导责任的媒体在默默地努力,国民才不至于堕落和麻木到更深的程度。当然不能排除有刻意创造“最美”现象的存在,如果其初衷是为了引导民众向上,那么我是能理解这种宣传手段的,毕竟各个时代都存在着一批“模范”,而“最美”是当代这些“模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需要不断地去被充实和润色,换句话说:这也是一种善意的谎言。
 
邵丽,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文科强化班小学教育专业1101班:
我并不认同把“最美”、“正能量”等词汇看作是社会对于好人好事的苍白反应和机械理解。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面对了令人心寒的彭宇案、药家鑫案等等案例之后,能够再遇到这些“最美”的人和事,的确是中国社会一大幸事。我们对人们越来越干涸的心灵感到惋惜,于是,心怀敬意的人们便用“最美”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他们,渴望通过他们为社会注入善的源泉。我在这简单的两个字中感到了国人对他们最诚挚的感动和敬意。这种敬意来自于最原始的感动,是褪去所有华丽修饰的淳朴感情。“最美”无罪,我不希望那些发自内心的赞美在社会的浮躁风气下,被迫走向相反的方向。
 
郑月初,南京中医药大学11级计算机班:
在当今这个“赶集”的时代,我们逐渐淡化了与身边人的交流,慢慢的放下对周遭事物的好奇。这个社会缺少的不是对英雄的赞美,缺的是对英雄的学习。如今一些知名人士如冯仑、李开复、潘石屹、杨澜、毕淑敏、张德芬组织传递正能量的活动,但是这种活动产生的名人效应远远没有我们那些草根伟人的影响力大。名人正能量只是走个形式,而没有渗入平民百姓的骨髓里。社会期盼“正能量”的爆发,而正能量的爆发需要每一个人对社会的关注,对周围人的关心。有了这种关注、关心自然会增强人与人之间紧密的联系,对社会大家庭的责任感。全民正能量的爆发与传递会让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美。
 
孙建军,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1思政班:
大多数人喜欢用“最美”诠释正能量,其实美好的事情比比皆是,我们需要的是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最美司机”、“最美婆婆”固然伟大感人,但是这些事情发生的几率是极小的。为了追求最美,刻意去编造夸张,最后反而适得其反,让人厌恶。我们应当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用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去影响他人。有些人认为自己所做的事微不足道,做与不做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但是当自己去尝试了,便会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会因此而有一些改变。如果自己不停的抱怨,那么那些消极的情绪不仅会影响自己还会让身边的朋友和自己慢慢远离。每个人都有烦恼都会发牢骚,我们应当往正面方向转变,每天乐观的生活,那么每个人将都将产生自己的正能量。
 
倪萍,明达职业技术学院 09五专旅游:
“美”,应当是内涵与外在的统一,而现阶段社会对“最美”一词已从当初的赞赏变为了炒作。网络上搜索“最美”,竟有1亿多条信息!而这其中有不少又是对最美的质疑和炒作。在我看来,这些“最美”的人无论是主观上想,还是客观上被他人捧上这个位置,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我认为,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心尽力的人都是最美的,无论老少,无论美丑。其实,社会上本没有那么多的最美,炒作的人多了,最美也就泛滥的,也就贬值了。最美本该是自身!本该没有最美,因为做好自己就是最美的!
 
张晨晨,淮海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文091班:
每个人都有美丑,“最美”这个标签可以随机加诸给任何人,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最美”。但“最美”却很容易昙花一现,毕竟人性善变,这一时刻美,可能下一时刻就丑,短期不可预见,长期又不可沿承。一个人很难“最美”一辈子,但一群人却可以沿承一辈子,“最美”,不是一个恒久的荣耀,重在于传递和沿承,要有持续性。对于那些“最美”的人和事,我们这些旁观者应以平常心看待;而当事人更应能够一以贯之,涅而不缁,不因功名利禄、虚荣心作祟而迷失自我,否则容易被神化后而脱离群众,接不了地气。
 
陆扬,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2011级行政管理专业(硕):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和充满爱的心灵。青年人作为“八九点钟的太阳”,更应该心中有真、心中有善、心中有美。因此在生活学习中,“美”并不需刻意追寻或包装,只需我们默默践行。相信只要我们大家携起手,传递“真善美”的正能量,世界将增添更多美好与希冀!
 
 
人人皆可“最美”
我们关注“最美”,宣扬“正能量”,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需要”,因为大多数人的血管里都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人们对精神力量有一种渴求。毋庸否认,那些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最美”犹如心灵鸡汤一般滋养人的精神或心智;犹如风向标一般,给人们以向善的指引和整个社会评价体系的导航——在当前泛娱乐化、反崇高感、多功利性的社会背景下,“正能量”的频现确实给人以希望,予人以力量。
但我们也看到,媒体对好人好事动辄条件反射式的“最美加冕”,不免使人审美疲劳,“鸡汤”喝多了也会反胃,还会有副作用——引起诸多异议。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权衡此间,还“正能量”一个良性的释放空间呢?
首先,是否“最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对“最美”的好人好事的大力宣传,引导大家认同“美”的标准,营造崇尚美、追求美的社会氛围。当下,在“审丑风”肆虐、“知耻心”沦丧、“道德线”下滑的堪忧事实面前,扬善抑丑,重申社会道德标准,形成价值评判的社会共识,十分必要,十分迫切。何为美?何为丑?只有在明辨美丑的社会共识的基础之上,蕴藏在社会中的各种能量才可能向着正方向运行。
其次,“正能量”本身一直就存在,关键在于挖掘与传递,而非刻意去塑造。正面的舆论宣传是必要的,但凡事都要有度,否则过犹不及,适得其反。世间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需要每个人去观察与挖掘,但并不需要刻意拔高或矫饰造作。我们要学会在不完美的社会中寻找正能量,坚守底线,托举起“跌倒的良心”,积极传递“微人物”带来的大感动,小至一次微博的转发、一篇网帖的顶起,都是力挺社会正能量的一双双援手,让更多的人看到善良和感动,让更多的感动化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动。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产生正能量,都可以去创造“更美”。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榜样的作用是率先垂范,引领社会风尚,而不仅仅是为博大众一个口彩。与其立身其外赞美他人,不如行动起来被他人赞。我们所见的那些“最美”的人和事儿,大都是普通人做出的不普通的事。我们每个人都是存有善心的,只要在平时的生活中,“不以善小而不为”,为自己、他人和社会多做点好事,就是在产生正能量,就是在辐射和传递正能量。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各自道德的“跑马场”上不用扬鞭自奋蹄,不求“最美”,但求“真美”,以致“更美”,这将是中国社会的幸事!
 
亲爱的同学,如果你对《导航》的编写形式有好的建议,或是对本期选择的话题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请直接发送邮件至83393586@163.com,也可以通过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江苏省学生联合会”发表意见,感谢你的参与和支持!
 
(本期责任编辑:管明、张晨晨)

 

《江苏大学生社会观察导航》第14期.doc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Copyright © 2015 共青团江苏师范大学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进入后台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