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故事】让青春在脱贫攻坚一线绽放绚丽之花

时间:2020-11-13浏览:152设置

    百年前,万千青年走上街头为祖国之屈辱发声;百年后,万千青年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的明天持续发光、发热。

    还记得四年前的今天,2016年10月15日,我有幸在开学典礼上听到学校首届研支团团长彭文博学姐分享的她在三原支教的点点滴滴,她生动感人的支教事迹和自信激扬的精神面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正是从这儿开始,来到三原支教就在我心底埋下了一颗深深地种子,因此,我开始积极地参加志愿服务工作。

    印象最深的一次支教是中秋节去特殊教育学校,去教孩子们捏彩泥。然而在这所特殊教育学校,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是自闭症患者,他们不会听从老师的安排,不会张嘴说话,甚至都不会乖乖在凳子上坐着。无论我在讲台上怎么讲,孩子们都没有和我互动。当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觉得自己的前期工作前功尽弃。然而,突然有学生拿着自己捏的彩泥跟我展示,用蹩脚的汉语,一个字一个字的说:“老师,这是月饼,祝你中秋节快乐”。随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把注意力放在了彩泥上,他们捏出了自己想要的形状,也捏出了自己心底的世界。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支教老师,就必然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因此,我不断提高自己的志愿服务能力。而今天,在我成为一名注册志愿者的第1492天,我终于也和彭文博学姐一样,在三原大地续写中国青年的支教志愿故事。

    来到三原,我接触的第一位贫困户是一对姐妹俩,初到他家看到姐妹俩挤在一张桌子上学习时我是震惊的,但家庭条件并没有限制姐妹俩对未来的向往,姐姐刘醑瑶经常会给妹妹补习功课,妹妹也很努力的争先。学习之余,刘醑瑶还承担着给因脑梗卧病在床的父亲喂饭的重任,她拿起针管,把饭一点一滴的注射到父亲的胃腔里。而我也利用暑期时间义务给两姐妹补习功课。逐渐到了开学的日子,学校每学期都会对自强学生进行表彰,一开始看到两姐妹都在表彰名单上,心底里真的说不出的开心,然而表彰当天却接到通知说姐妹俩因父亲病逝无法参加。多少次我都想拿起手机安慰她,也有多少次我都想走进教室去给她一个拥抱,最后都因为难以开口不了了之。曾经看到一句话:“支教这一年,我们不只是奉献,更是爱的修行,是一场爱与被爱,感动与被感动,付出与收获同在的轮回。”起初这句话给我的感觉是勇气,是选择艰苦的勇气,而就在上个月的最后一天,刘醑瑶给我发了一张照片,是她偷拍的我和同伴在台上主持节目,她说“老师,我爱你们”。这句我爱你们原本是我该对两姐妹说,让他们知道世界上永远有人在关心、爱护她们,然而当她直截了当地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仿佛填补了我内心的空白。如果今年暑假到她家进行课外辅导仅仅是学业上的支撑,那她回馈给我的却是对我独在异乡付出必有回报的有力见证,还有敢于表达心底声音的勇气。支教,是我做过最勇敢的事,也是让我最勇敢的一件事。

    回顾自己的志愿路程,有收获也有成长。记得第一次去支教,给孩子们带了一副地图,我告诉孩子们这里是中国、这里是北京,孩子们都流露出了向往的表情,只有一个女孩子,她走到讲台边把包装筒拿到自己的课桌上,一笔一划的在上面写着:三年级二班刘晓丽送给王路瑶老师。我还参与过留守儿童微电影的拍摄,我相信视听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景别和拍摄技巧的运用总会在艺术程度上让受众关注留守儿童。我还走进电影院中,为留守儿童讲解电影。教留守儿童怎样做披萨。作为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我还参与一颗苹果的温度爱心义卖公益活动,把苹果的温度传递到青少年宫,传递到学校元旦嘉年华的现场。为了深入了解脱贫故事,我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深入农村了解当地的现状。因此,还发表了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同时,我还作为徐州市青年学生代表登上新闻联播的舞台,作为优秀团员在全校表彰。这些经历都是我在脱贫攻坚路上最美好的见证。

    我坚信,追梦不问老少,挥汗何论西东。一路向北,皆是美景;一路向西,皆是信仰。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因为青春,我们充满向往,因有梦想,我们一起扬帆远航,在助力西部教育发展的征途中贡献青春力量,让青春在脱贫攻坚一线绽放绚丽之花。


作者:王路遥

来源:三原县融媒体中心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Copyright © 2015 共青团江苏师范大学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进入后台管理系统